台北大願佛苑
  • 首頁
  • 最新訊息
    • 行事曆
  • 佛苑簡介
  • 服務項目
    • 公益服務
    • 佛堂活動
    • 教室課程
    • 特別講座
    • 手作‧生活‧禪
    • 公益合作
    • 華山站
  • 分享交流
    • 資源/下載區
    • 觀音靈課32卦查詢
    • 觀音靈課32卦查詢(新插畫版)
  • 活動紀實
  • 聯絡我們
    • 公益服務預約專頁
    • 課程活動報名系統
    • 護持.助印.點燈.放生.供僧

活動紀實

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

1/5/2024

 
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1月5日),恭逢天台​ #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
敬發 章安灌頂大師所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以此表達對智者大師的緬懷和敬意。

​佛苑也將於今日持誦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迴向 智者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 🙏
👉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全文連結

有興趣的師兄姐們可以利用上方的全文連結細細品讀 ​😊
​
[編按前言]

本文文長,可同時參照 果慨法師 大悲懺法,第一講次中有生動的講述了 智者大師的生平,在此也節錄一段重點分享:智者大師當時是念誦 #法華經 開悟,文如下:
『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贊:“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虛。』

摘錄部分如下: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潁川人也。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矣。暨晉世遷都,家隨南出,寓居江漢,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爲賓客,奉教入朝領軍。朱異見而嘆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爲英王之所重乎?”孝元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母徐氏,溫良恭儉,偏勤齋戒。夢香菸五彩,輕浮若霧,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鼠,因覺體重。至於載誕,夜現神光,棟宇煥然,兼輝鄰室。鄰里憶先靈瑞,呼爲“王道”;兼用後相,複名“光道”,故小立二字。眼有重瞳,父母藏護,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至年七歲,喜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初啓一遍即得。而父母遏絕,不聽數往。每存理所誦,而惆悵未聞,奄忽自然通余文句。後以經驗,無所遺失。鄉閭嗟異:“溫故知新,其若此乎!”

年十五,值孝元之敗,家國殄喪,親屬流徙。嘆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爲己重任。既精誠感通,夢彼瑞像,飛臨宅庭,授金色手,從窗隙入,三遍摩頂。由是深厭家獄,思滅苦本。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雖惟將順,而寢哺不安。

乃刻檀寫像,披藏尋經,曉夜禮誦,念念相續。當拜佛時,舉身投地,恍焉如夢,見極高山,臨於大海,澄渟蓊鬱,更相顯映。山頂有僧,招手喚上,須臾申臂至於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藍。見所造像,在彼殿內。夢裏悲泣,而陳所願:“學得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不唐世間四事恩惠。”申臂僧舉手指像,而復語云:“汝當居此,汝當終此。”既從寤已,方見己身對佛而伏,夢中之淚委地成流,悲喜交懷,精勤逾至。

後遭二親殄喪,丁艱荼毒。逮於服訖,從兄求去。兄曰:“天已喪我親,汝重割我心。既孤更離,安可忍乎?”跪而對曰:“昔梁荊百萬,一朝僕妾。於時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復處碨磊之內。欲報恩酬德,當謀道爲先,唐聚何益?銘肌刻骨,意不可移。”

時王琳據湘,從琳求去。琳以陳侯故舊,又嘉此志節,資給法具,深助隨喜。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緒授以十戒,導以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歷涉二旬,三部究竟。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勤,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而諸經像縱橫紛雜。身在高座,足躡繩牀,口誦《法華》,手正經像。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精通。先世萌動,而常樂禪悅,怏怏江東無足可問。

時有慧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希有能有,事彰別傳。昔在周室,預知佛法當禍,故背北遊南,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

先師遙餐風德,如飢渴矣。其地乃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而能輕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貴朝聞,涉險而去。初獲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

於是昏曉苦到,如教研心。於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切柏爲香,柏盡則繼之以慄。捲簾進月,月沒則燎之以松。息不虛黈,言不妄出。

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贊:“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虛。將證白師,師更開演,大張教網,法目圓備。落景諮詳,連環達旦。自心所悟,及從師受,四夜進功,功逾百年。問一知十,何能爲喻!觀慧無礙,禪門不壅,宿習開發,煥若華敷矣。

思師嘆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羣萬衆,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時有慧邈禪師,行矯常倫,辯迷時聽。自謂門人曰:“我所敷弘,真獅子吼。他之所說,是野幹鳴。”心眼未開,誰不惑者?先師正引經文,傍宗擊節,研核考問,邈則失徵。揚簸慧風,則糠秕可識。淘汰定水,故砂礫易明。於是迷徒知反,問津識濟。

仍於是夜,夢見三層樓閣。邈立其下,己坐其上。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當問我。”先師設難數關,賓主往復,怒人辭窮理喪,結舌亡言。因誡之曰:“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誡已,不復見邈,及與怒人。夕有聞者,謂爲諂寱。旦詣思所,具陳是相,師曰:“汝觀《般若·不退品》,凡幾種行類相貌九十六道。經雲:‘人若說法,神助怖之。’汝既晝折慢幢,夜驅惡黨。邪不干正,法應爾也。”

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自開玄義,命令代講。是以智方日月,辯類懸河,卷舒稱會,有理存焉。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諮審,餘悉自裁。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贊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慧曠律師,亦來會坐。思謂曰:“老僧嘗聽賢子法耳。”答雲:“禪師所生,非曠之子。”又曰:“思亦無功,《法華》力耳。”代講竟,思師誡曰:“吾久羨南衡,恨法無所委。汝粗得其門,甚適我願。吾解不謝汝,緣當相揖。今以付屬汝,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

既奉嚴訓,不得扈從衡嶽。素聞金陵,仁義淵藪。試往觀之,若法弘其地,則不孤付囑。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然上德不德,又知音者寡。有一老僧,厥名法濟,即何凱之從叔也。自矜禪學,倚臥問言:“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知僧詮練無常,此何禪也?”答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濟驚起謝曰:“老僧身嘗得此定,向靈耀則公說之,則所不解,說已永失。今聞所未聞,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懸見他心。”濟以告凱,凱告朝野,由是聲馳道俗,請益成蹊。

大忍法師,梁、陳擅德,養道開善,不交當世。時有義集,來會蔣山。雖有折角重席,忍無所容,與先師觀慧縱橫,聽者傾耳。衆鹹彈指合掌,皆言聞所未聞。忍嘆曰:“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鈍非利,利鈍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池深華大,鈍可意得。慶餘暉之有幸,使老疾而忘疲。”先達稱詠,故頌聲溢道。於時長幹慧辯,延入定熙。天宮僧晃,請居佛窟。皆欲舍講習禪,緣差永恨。面而誓曰:“今身障隔不遂,稟承後世弘通,必希汲引。”

僕射徐陵,德優名重。夢其先門曰:“禪師是吾宿世宗範,汝宜一心事之。”既奉冥訓,資敬盡節,參不失時序,拜不避泥水。若蒙書疏,則洗手燒香,冠帶三禮,屏氣開封。對文伏讀,句句稱諾。若非微妙至德,豈使當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儀同沈君理,請住瓦官,開《法華經》題。敕一日停朝事,羣公畢集。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喜、僕射周弘正等,朱輪動於路,玉佩喧於席,俱服戒香,同餐法味。小莊嚴寺慧榮,負水輕誕,其日揚眉舞扇,扇便墮地。雙構巨難,難不稱捷。合掌嘆曰:“非禪不智,今之法座乎?”法歲法師,爾日並坐,撫榮背而嘲曰:“從來義龍,今成伏鹿。扇既墮地,以何遮羞?”榮答雲:“輕敵失勢,猶未可欺也。”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更遣高足,構難累旬。磨鏡轉明,揩金足色,虛往既實,而忘反也。好勝者懷愧,不議而革新,斯之謂歟!建初,寶瓊相逢讓路曰:“少欲學禪,不值名匠。長雖有信,阻以講說。方秋遇賢,年又老矣。庶因渴仰,累世提攜。”白馬驚韶、定林法歲、禪衆智令、奉誠法安等,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禮。

其四方衿袖,萬里來者,不惜無貲之軀,以希一句之益。伏膺至教,餐和妙道。唯禪唯慧,忘寢忘餐。先師善於將衆,調御得所。停瓦官八載,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雖動靜合道,而能露疵藏寶,恩被一切,草知我誰。昔浮頭、玄高,雙弘定慧。厥後沉喪,單輪只翼而已。逮南嶽挺振,至斯爲盛者也。

陳始興王出鎮洞庭,公卿餞送。皆回車瓦官,傾舍山積,虔拜殷重。因而嘆曰:“吾昨夜夢逢強盜,今乃表諸軟賊。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間。”仍謝遣門人曰:“吾聞闇射則應於弦。無明是闇也,脣舌是弓也。心慮於弦,音聲如箭,長夜虛發,無所覺知。若益一人,心絃則應。又法門如鏡,方圓如像。若緣牽心,轆轤無盡。若緣杜心,自然蹇澀。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心絃數應。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衆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羣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白道猷所見者,信矣。《山賦》用比蓬萊,孫興公之言得矣。若息緣茲嶺,啄峯飲澗,展平生之願也。”陳宣帝有敕留連,徐僕射濟涕請住。匪從物議,直指東川。

即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歷遊山水,吊道林之栱木,慶曇光之石龕,訪高察之山路,漱僧順之雲潭。數度石樑,屢降南門,荏苒淹流,未議卜居。常宿於石橋,見有三人皁幘絳衣,有一老僧引之而進曰:“禪師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給。”因而問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難,當於何時能辦此寺?”老僧答雲:“今非其時。三國成一,有大勢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國則清,當呼爲國清寺。”於時三方鼎峙,車書未同。雖獲冥期,悠悠何日?且旋途出谷,見佛隴南峯,左右映帶,最爲兼美,即徘徊留意。有定光禪師,居山三十載,跡晦道明,易狎難識。有所懸記,多皆顯驗。其夕乃宿定光之草菴,鹹聞鐘磬,寥亮山谷,從微至着,起盡成韻。問光此聲疏數。光舞手長吟曰:“但聞鳴槌集僧,是得住之相。憶睹招手相引時否?”餘人莫解其言。仍於光所住之北峯,創立伽藍,樹植松巢,引流繞砌。瞻望寺所,全如昔夢,無毫差也。

寺北別峯,呼爲華頂,登眺不見羣山,暄涼永異餘處。先師舍衆,獨往頭陀。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魑魅千羣,一形百狀,或頭戴龍虺,或口出星火,形如黑雲,聲如霹靂,倏忽轉變,不可稱計。圖畫所寫“降魔變”等,蓋少小耳,可畏之相復過於是。而能安心,湛然空寂。逼迫之境,自然散失。又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但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憂苦之相,尋復消滅。強、軟二緣,所不能動。明星出時,神僧現曰:“制敵勝怨,乃可爲勇。能過斯難,無如汝者。”既安慰已,復爲說法。說法之辭,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載,當於語下隨句明瞭。披雲飲泉,水日非喻。即便問曰:“大聖是何法門?當云何學?云何弘宣?”答:“此名一實諦,學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從今已後,若自兼人,吾皆影響。”

頭陀既竟,旋歸佛隴。風煙山水,外足忘憂。妙慧深禪,內充愉樂。然佛隴艱阻,舟車不至。年既失稔,僧衆隨緣。師共慧綽,種苣拾橡,安貧無戚。俄而陳宣帝詔雲:“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蠲兩戶民,用給薪水。”衆因更聚,亦不爲欣。

有陳郡袁子雄,奔林百里。又新野庾崇,斂民三課。兩人登山,值講《淨名》,遂齋戒連辰,專心聽法。雄見堂前有山,琉璃映徹,山陰曲澗,琳琅布底,跨以虹橋,填以寶飾。梵僧數十,皆手擎香爐,從山而出,登橋入堂,威儀溢目,香菸徹鼻。雄以告崇,崇稱不見。並席天乖,其在此矣。雄因發心改造講堂,此事非遠,堂今尚在。

但天台基壓巨海,黎民漁捕爲業。爲梁者斷溪,爲簄者藩海。秋水一漲,鉅細填梁。晝夜二潮,嗷岌滿簄。顱骨成嶽,蠅蛆若雷。非但水陸可悲,亦痛舟人濫殞。先師爲此而運普悲乘,捨身衣,並諸勸助,贖簄一所,永爲放生之池。於時計詡臨郡,請講《金光明經》。濟物無偏,寶冥出窟。以慈修身,見者歡喜。以慈修口,聞聲發心。善誘殷勤,導達因果。合境漁人,改惡從善,好生去殺。湍潮綿亙三百餘里,江溪簄梁合六十三所,同時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濟,巨億萬數,何止十千而已哉!方舟江上,講《流水品》,又散粳糧,爲財法二施。

船出海口,望芙蓉山。聳峭叢起,若紅蓮之始開。橫石孤垂,似萎華之將落。師雲:“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沙門慧承、郡守錢玄智,皆著書嗟詠,文繁不載。

詡後還都,別坐餘事,因繁廷尉。臨當伏法,遙想先師,願申一救。其夜夢羣魚巨億,不可稱計,皆吐沫濡詡。明旦降敕,特原詡罪。當於午時,忽起瑞雲,黃紫赤白,狀如月暈,凝於虛空,遙蓋寺頂。又黃雀羣飛,翾動嘈噆,棲集檐宇,半日方去。師雲:“江魚化爲黃雀,來此謝恩耳。”師遣門人慧拔,金陵表聞。降陳宣帝敕雲:“嚴禁採捕,永爲放生之池。”陳東宮問徐陵曰:“天台功德,誰爲制碑?”答雲:“願神筆玉著。”會宣帝崩,不復得就。敕國子祭酒徐孝克,以樹高碑。碑今在山,覽者墮淚。

陳文皇太子永陽王,出撫甌越,累信殷勤。仍赴禹穴,躬行“方等”,眷屬同稟淨戒。晝餐講說,夜習坐禪。先師謂門人智越雲:“吾欲勸王修福禳禍可乎?”越對雲:“府僚無舊,必稱寒熱。”師雲:“息世譏嫌,亦復爲善。”王后出遊,墜馬將絕。越乃感悔,憂愧若傷。先師躬自帥衆,作“觀音懺法”,整心專志。王覺小醒,憑機而坐。王見一梵僧,擎香爐直進,問王曰:“疾勢何如?”王汗流無答。僧乃繞王一匝,香氣徘徊右旋,即覺搭然痛惱都釋。戒慧先染其心,靈驗次悅其目,不欲生信,詎可得乎?

其願文雲:“仰惟天台闍黎,德侔安、遠,道邁光、猷,遐邇傾心,振錫雲聚。紹像法之將墜,以救昏蒙。顯慧日之重光,用拯澆俗。加以遊浪法門,貫通禪苑。有爲之結已離,無生之忍現前。弟子飄揚業風,沉淪愛水。雖餐法喜,弗祛矇蔽之心。徒仰禪悅,終懷散動之慮。日輪馳騖,羲和之轡不停。月鏡回軒,嫦娥之影難駐。有離有會,嘆息奚言?愛法敬法,潺湲無已。願生生世世值天台闍黎,恆修供養。如智積奉智勝如來,若藥王覲雷音正覺。安養、兜率,俱蕩一乘。”

先師雖復懷寶窮岫,聲振都邑;藏形幽壑,德慧昭彰。陳少主顧問羣臣:“釋門誰爲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鑑淵海。昔遠遊京邑,羣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靄。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詔之,還都弘法,使道俗鹹荷。”陳主初遣傳宣左右趙君卿,再遣主書朱雷,三傳遣詔,四遣道人法升,皆帝自手書。悉稱疾不當。陳主遂杖三使,更敕州敦請。

永陽王諫曰:“主上虛己,朝廷思敬。一言利益,則四生有賴。若高讓深山,則慈悲有隔。弟子微弱,尚賜迂屈。不赴臺旨,將何自安?”

答曰:“自省無德,出處又幽,過則身當,豈令枉濫?業緣如水,隆去窳留。志不可滿,任之而已。”

仍出金陵。路逢兩使,初遣應敕左右黃吉寶,次遣主書陳建宗,延上東堂,四事供養,禮遇殷勤。立禪衆於靈耀,開《釋論》於太極。又講《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在右,陳主親筵聽法。僧正慧𣈶、僧都慧曠、長幹慧辯,皆奉敕激揚。難似冬冰,峨峨共結。解猶夏日,赫赫能消。天子欣然,百僚盡敬。

講竟,慧𣈶擎香爐賀席曰:“國十餘齋,身當四講,分文析理,謂得其門。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由來諍競不止,即座肅穆有餘,七夜恬靜,千枝華耀,皆法王之力也。”陳主於廣德殿謝雲:“非但佛法仰委,亦願示諸不逮。”陳世所檢僧尼無貫者萬人,朝議策經不合者休道。先師諫曰:“調達日誦萬言,不免地獄。盤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唯道,豈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揀。

然居靈耀,過爲褊隘,更求閒靜,立衆安禪。忽夢一人,翼從嚴整,稱名“冠達”,請住三橋。師雲:“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遂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講《仁王般若》。敘經才訖,陳主於大衆內,起禮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太子已下,並託舟航,鹹宗戒範,以崇津導。先師虛己亡受,能安寵辱,故澹無驚喜。皇太子《請戒文》雲:“淵和南。仰惟化導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人天。照燭光耀,託跡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秉。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從其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夜增長。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爲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璇奉迎。”云云。於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既字爲善萠,反言成晚。後大隋吞陳,方悟前旨。

金陵既敗,策杖荊湘,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驗雁門法師之靈也。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全無侵擾,護像之功其在此矣。秦孝王聞風延屈,先師對使而言:“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將欲解纜,忽值大風。累旬之間,妖賊卒起,水陸壅隔,遂不成行。
至尊昔管淮海,萬里廓清,慕義崇賢,歸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雲:“我與大王,深有因緣。”順水背風,不日而至。菩薩律儀,即從稟受。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牀。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期。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爲法勿嫌輕重。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泛,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旨。”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請戒文》曰:“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彝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須悟。恥崎嶇於小徑,希優遊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爲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先基址。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老、釋門,鹹資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仁本爲和尚,文殊冥作闍黎。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侖罄髓於無竭,善財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從臆說。深信佛語,幸遵明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衆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楫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消煩惱。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爲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師雲:“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爲智者。”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回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以資家國。

香火事訖,泛舸衡峽。大王麾駕貴州,臨江奉送,供給隆重,轉倍於前。既值便風,朝發夕還。而渚宮道俗,延頸候望,扶老攜幼,相趨戒場。垂黑戴白,雲屯講座,聽衆五十餘人。旋鄉答地,荊襄未聞。既慧日已明,福庭將建,於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賜額,號爲“一音”,重改爲“玉泉”。其地本來荒險,神獸蛇暴,諺雲“三毒之藪”,踐者寒心。創寺其間,決無憂慮。是春夏旱,百姓鹹謂神怒。故智者躬至泉源,滅此邪見。口自咒愿,手又撝略。隨所指處,重雲靉靆,籠山而來;長虹煥爛,從泉而起。風雨衝溢,歌詠滿路。荊州總管上柱國宜陽公王積,到山禮拜,戰汗不安。出而言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頓如今日。”其年王使奉迎,荊人違覲,向方遙禮,臨岐望絕。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馳欣戴。

大王屍波羅密先到彼岸,智波羅密今從稟受。請文雲:“弟子多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心無作,昔年虔受,身雖疏漏,心護明珠。定品禪枝,屏散歸靜。荷國鎮藩,爲臣爲子,豈藉四緣,能入三昧?電光斷結,其類實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斷,率先名教,永泛法流,兼用治國。未知底滯可開化否?師嚴道尊可降意否?宿世根淺可發萌否?菩薩應機可逗時否?《書》雲:‘人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談釋典,而不從師?今之慊言,備歷素款。成就事重,請棄飾辭。”答曰:“謬承人泛,擬跡師資。顧此膚疏,以非時許。況隆高命,彌匪克當。徒欲沉吟,必乖深寄。”重請雲:“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界,措心有在。仰惟宿植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嶽記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斯事。於時心喜,以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彼國明試,瓦官大集,衆論鋒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軌,才獲交綏。忍師讚歎,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聞見,衆鹹瞻仰。承前荊楚,莫不歸伏。非禪不智,驗乎金口。比聞名僧所說,智者融會,甚有階差。譬若羣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始得佛意。唯願未得令得,未度令度,樂說不窮,法施無盡。復使柳顧言,稽首虔拜。”云云。智者頻辭不免,乃着《淨名經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並才華族胄,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

今王入朝,辭歸東嶺。吳民、越俗,掃巷淘溝。沿道令牧,旛華交候。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人蹤久斷,竹樹成林。還屆半山,忽見沙門,眉發皓然,秉錫當路,衆共鹹睹。行次漸近,逡巡韜祕。聖猶尚候,況人情乎!智者雅好泉石,負杖閒遊,若吟歎曰:“雖在人間,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靜夜,澄神自照,豈不樂哉!”

後時一夜,皎月映牀。獨坐說法,連綿良久,如人問難。侍者智曦,明旦啓曰:“未審昨夜見何因緣?”答曰:“吾初夢大風忽起,吹壞寶塔。次梵僧謂我雲:‘機緣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風,三種備矣,化道即行。華頂之夜,許相影響。機用將盡,傍助亦息,故來相告耳。’又見南嶽師,共喜禪師,令吾說法。即自念言:‘餘法名義,皆曉自裁。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說。說竟,謂我雲:‘他方華整,相望甚久。緣必應往,吾等相送。’吾拜稱諾。此死相現也。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所以每欣歸山。今奉冥告,勢當不久。死後安厝西南峯所指之地,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見者發菩提心。”又經少時,語弟子云:“商行寄金,醫去留藥。吾雖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語疏成,不加點潤。《論》在別本。

其冬十月,皇上歸蕃,遣行參高孝信,入山奉迎,因散什物,用施貧無。標杙山下,處擬殿堂。又畫作寺圖,以爲式樣。誡囑僧衆:“如此基陛,儼我目前。棟宇成就在我死後,我必不睹,汝等見之。後若造寺,一依此法。”弟子疑曰:“此處山澗險峙,有何緣力,能得成寺?”答雲:“此非小緣,乃是王家所辦。”合衆同聞,互相推測。或言是姓王之王,或言是天王之王,或言是國王之王,喧喧成論,竟不能決。今事已驗,方知先旨乃說帝王之王。

標寺基已,隨信出山。行至石城,乃雲有疾。謂智越雲:“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門,天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衣鉢道具分滿兩分,一分奉彌勒,一分充羯磨。”語已,右脅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奉請進藥,即雲:“藥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能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曦往日復何所聞?《觀心論》中復何所道?紛紜醫藥,擾累於他。”又請進齋飯,報雲:“非但步影爲齋,能無緣無觀即真齋也。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嘆。”即口授遺書,並手書四十六字:“蓮華香爐、犀角如意,留別大王。願芳香不窮,永保如意。”書具別本。

封竟,索三衣鉢,命淨掃灑,唱二部經,爲最後聞思。聽《法華》竟,贊雲:“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跡曠大,微妙難測。四十餘年蘊之,知誰可與?唯獨明瞭,餘人所不見,輟斤絕弦於今日矣。”聽《無量壽》竟,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戒慧燻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當唱經時,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自見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滿山,直入房內。諸僧或得瑞夢,或見奇相,雖復異處而同是。

此時唱經竟,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心、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一法門,攝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涼池。若能於病患境,達諸法門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今我最後策觀談玄,最後善寂吾今當入。”智朗請雲:“伏願慈留,賜釋餘疑。不審何位?歿此何生?誰可宗仰?”報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告實何益?由諸[忄+龍]悷故,喜怒呵贊,既不自省,倒見譏嫌。吾今不久,當......

評論已關閉。

    主題類別

    全部
    佛堂活動
    公益合作
    公益服務
    助印
    地藏菩薩聖誕
    外部參學
    手作生活禪
    拜占察懺
    法會
    特別講座
    結緣流通
    課程
    護持布施

    作者

    ​大願佛苑-地藏占察道場
    官方line@;臉書私訊
    免費公益占察服務

    時序回顧

    六月 2025
    五月 2025
    四月 2025
    三月 2025
    二月 2025
    一月 2025
    十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4
    十月 2024
    九月 2024
    八月 2024
    七月 2024
    六月 2024
    五月 2024
    四月 2024
    三月 2024
    二月 2024
    一月 2024
    十二月 2023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首頁
  • 最新訊息
    • 行事曆
  • 佛苑簡介
  • 服務項目
    • 公益服務
    • 佛堂活動
    • 教室課程
    • 特別講座
    • 手作‧生活‧禪
    • 公益合作
    • 華山站
  • 分享交流
    • 資源/下載區
    • 觀音靈課32卦查詢
    • 觀音靈課32卦查詢(新插畫版)
  • 活動紀實
  • 聯絡我們
    • 公益服務預約專頁
    • 課程活動報名系統
    • 護持.助印.點燈.放生.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