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老師] 這個章節已來到了本書的核心。自覺以自己目前的程度,很難用有限的文字,來詮釋到讓每一個人都理解。只能由衷希望,每個人都能深入佛法、法喜充滿🙏🙏🙏,也願大家都能與我分享,屬於你們的法喜。 ⭕️ 法的療癒~命終之後,知生何處?(3/10) ⭕️
我想,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情,「曾經,我也覺得死亡離我很遠。」所以十幾年前我爸癌末被醫生告知剩下不到三個月的壽命時,我才驚覺,原來不只年老的人才會往生,任何時刻生命都在默默地改變。 從小自認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獨特任務的。我深信每個人都有靈魂,而我的靈魂從何而來?未來又將往何處去?在未學佛前,偶爾會和親友討論這個問題,但始終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這個章節中提到《雜阿含經》1025經~1027經中的記載。由於當時醫藥不發達,所以病重到一定程度,生存的機會就不大。於是,其他比丘便請佛陀前往關心一位年輕的比丘。年輕比丘提出了疑惑:「我年紀輕,出家不久,對於世尊所教導超越世間的法以及勝妙知見都還沒學通,也沒有任何成就。我在想,死後會去哪裡呢?」 「命終之後,知生何處?」便是關鍵字。連瞻病者及其他比丘關心的也是這個問題,可見多數人對於「往生」這件事情,是感到疑惑甚至不知所措的。 佛陀為年少比丘與修行較久的比丘所開示的切入點並不相同。然而佛陀並沒有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先從我們都有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引導年少比丘觀照。 觀察「生滅法」,這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基礎。一切人、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現象,了解這個運行模式後,我們才有辦法隨時觀照自己。 佛陀並叮嚀比丘:「當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終,後世亦善。」但佛陀的叮嚀和死亡有什麼關係呢?因我們習慣把自己當成一個實體,而執著於「我」的存在,才會問「死後的我」該怎麼辦? 而有別於其他的宗教,佛教根本不存在「命終之時,知生何處」這個問題。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下產生的。當任何一個因緣不存在時,所有現象也就不會產生。佛陀根據每個修行程度不同的比丘,用了不同的方法給予指導。年少比丘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反覆觀照,體驗生滅法;而修行很久的比丘就從五蘊「外在的環境變化」來切入主題。 作者另也提到,在1027經中,斷除心中的貪瞋癡,才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而剛學佛法的我們,若可以很快從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感受外在境界的變化,且能隨時自我覺察時,便可將這六根的基礎,拿來學習應用「五蘊─對外境界的觀照」。 從這裡也體會到,佛法的無邊,是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切入的角度也不相同。但最終,我們一定要能「如是思」──自己思考,弄清楚這個方法。加上「如是修」──透過實際的操作將方法運用在自己身上。 這一章節也提到了另一個重點。那就是,佛陀在說完種種觀照的方法離開後,年少比丘就往生了。所以並非佛陀來探病,病就會好。 其實,這也是我們修行的錯覺。以為只有這一世,所以才會在意接受治療後,病是好轉或變壞,亦或病能否根除。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有種種的錯誤認知。以為生活中碰到的許多問題障礙或病痛,應該在自己做了種種善行,如:參加法會或讀誦經典……就想一筆勾銷諸多業障,殊不知,一切事情的發生,包括各種生命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產生的。 當我們明白生命的流轉方式後,只有讓自己隨時隨地把握生命當中的每個時刻,在未來面對生命結束時,才不會有任何的不捨與遺憾。 3/23 (二) 1500-1700〈十二因緣講座〉,歡迎師兄姐們一同來與我探討喔!😊 👉 課程/活動 線上報名系統 👉 大願共修會~遠距共讀 (讀書會Line社群) 評論已關閉。
|
主題類別
全部
作者大願佛苑-地藏占察道場 時序回顧
九月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