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老師] ⭕️在愛裏活著~~盡其所能完成每幅作品 (7/20) ⭕️ 在這個章節裏,學生阿毅除了感嘆時光飛快流逝,並長時間持續的畫菩薩像,全心投入並盡其所能的去完成每幅作品。淑文老師在回信中也告訴阿毅,專注在畫裡會讓人忘記煩惱不去想未來如何,會盡其所能讓人發揮潛能和能量。
在我們人生的成長中,都曾有過屬於自己的興趣與天生喜歡做的事,隨著年紀漸漸的長大、生活的各種改變,大多數人都只能將自己的興趣埋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裡。 每個階段、每個角色都是在修行,我們應該盡其所能的投入我們人生各種角色中,當爸爸、媽媽、小孩、同學、閨蜜、上司、下屬,還是只是城市中匆匆走過的陌生人,每個角色都有其需要學習的部分。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讓我們常態性的跟隨他人的腳步盲目奔跑,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快速進步的社會拋在後頭。自以為自己是活在當下,卻不知道其實我們是被「無明」拉著往前跑。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活在別人畫的夢想藍圖中,但這個藍圖真的是最適合自己的嗎? 我們是屬於協助親人成功背後默默的推手,還是會成為扼殺親人成功的絆腳石呢?! 我們真的都知道該怎麼稱職的盡其所能扮演好人生中時常轉換的角色嗎?! 我們都常在吃飯時還想著工作,導致食不知味。常在陪伴小孩忙著家務時也想著工作或其他雜事,導致無法感受孩子真正需求。常在工作時想著家中親友或朋友之間的事,導致工作狀態不佳並影響了自身的工作效率。我們很常在作事的當下盡其所能的分心而不自知,錯認為自己活在當下,而且不浪費時間的一心二用甚至三用四用。因而生活中若不如預期出現其他變數時,反而回頭怪罪自己運氣不好、工作不順、子女不親….. 看了這章節,再想到在〈節錄叮嚀-------聖嚴法師談天下事〉裡的這段話:「站在公平的立場而言,父母對兒女的愛是親情的關懷,不是投資;男女之間的愛是互惠的感情,不是投保。付出的一方應該想:『我的付出便是我的目的,就是我的愛;我愛心的付出,就是我心靈的收穫。他能接受我的關懷,我已經很滿意了,至於他能不能回饋我,那是對方的事,我不必寄望太高,否則,將來失望也會越大。』站在受恩者的立場,必須知道不能隨便接受人家的恩惠,不得已要受恩惠時,也要感恩、要回饋。如果對方不需要回饋,那我可以轉回饋給另外需要幫忙的人身上,那我也不算是負心人」 想想如果我們都能靜下心來,享受我們每一時刻所作的每一件事,將自己真正融入當下的事物中,盡其所能用心的去經歷事情的每個過程。並且對任何事物與自己想法不同時,抱持著不強求並且給予最大祝福時,就算是粗茶淡飯也能從餐桌上感受到家人間的各種溫度,就算是工作再苦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真正用心努力自我肯定的價值。 就像我現在一樣,把自己融入進去變成文章的一部份,每一篇心得盡其所能的從內心去發掘、挖掘真實的自己。除了懺悔過往自己的無知外,更多的是創造了許多人與我的共鳴。 淑文老師說:越痛苦就越動人,因為痛苦才能活得深刻,才會往內探索,探索自己。 ---- 歡迎加入大願共修會~遠距共讀 (讀書會Line社群) 👈 評論已關閉。
|
主題類別
全部
作者大願佛苑-地藏占察道場 時序回顧
十二月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