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老師] ⭕️ 人行道~煩惱如霧起雲生 ⭕️ (8/20) 生活中時刻都會遇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事物,如吃飯時要吃麵還是飯?中餐還西餐?外帶或內用?外出時開車或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小孩就學選擇的學校科系、住校或通勤,以及宗教信仰…...還有很多,都會有和我們想法相反的人存在。
當意見相反的聲音出現時,我們往往是帶著自己的原則,並希望結果是與自己預設想法相符合。在最後結果出現了,但與自己心中的期望產生落差時,煩惱與紛爭便就此產生。 我們一定要瞭解,世界上的事不是全好或全壞這樣來分辨的。例如: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事而評斷某人是好人或是壞人,但從不同的角色來看也許這個人是個好爸爸會照顧養育自己的孩子,但有時這人會佔用大樓的走道堆放自家雜物,這對於鄰居的角色來看就是惡鄰居,所以要怎麼定義他是好人還壞人呢? 又例如:現代人很常外食,餐廳美食的種類大同小異,但我們很常會在飲食後,在A店B店C店間,比較餐點哪家好吃。所以陷入非常好吃或非常難吃的想法,這些想法念頭都是我們的內心用過去經歷過的經驗,和現在正在經歷的事件做比較,所產生出來分別好吃難吃的評論。好吃與難吃的標準答案在哪呢?每個人心中的標準並不一樣。A店B店C店的餐點各自有屬於它們自己的味道,若用「適不適合我們的口味」來表達我想更為貼切。 《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教導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情緒不要隨著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境事物的變化起伏而產生好壞的分別想法。 凡事若能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與處理,少了分別比較的念頭心態,讓自己盡量處於中立的狀態,煩惱便會開始大大的減少,我們的心便就會是清淨自在的。就如聖嚴師父書中:「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讀書心得 ---- 大願共修會~遠距共讀 (讀書會Line社群) 👈 評論已關閉。
|
主題類別
全部
作者大願佛苑-地藏占察道場 時序回顧
三月 2025
|